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BOB半岛 > 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新闻中心

News

分类>>

BOB半岛官网河南日报

2024-01-04 23:31:49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BOB半岛官网河南日报45年栉风沐雨,45年春华秋实。在每一条战线上,都有时代弄潮儿绽放荣光,书写属于自己的无悔人生,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  倾听他们的故事,感受时代的脉搏。每一个生动的人,都是改革开放的生动注脚。更美好的未来,将在他们坚实的脚下延伸。

  “今年因为受伤做手术,没能回到焦作参加9月份举办的‘一赛一节’,只能等以后有机会了。”11月22日,从焦作走出的奥运冠军陈中电话接受采访时,线年的雅典奥运会上,陈中两次夺得跆拳道女子67公斤以上级金牌,成为我国也是世界首位夺得跆拳道奥运会冠军的运动员,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运动传奇。

  如今,陈中已经实现成功转型,作为北京体育大学团委,用另一种方式继续为中国体育事业贡献力量。

  “真的非常感恩这个时代。因为有了改革开放,我们才能用上更好的训练器材,使用更科学的训练方式,有更多机会参加世界大赛,开阔眼界,积累经验,我才有机会站到奥运会舞台上,展示风采,为国争光。”陈中介绍,她原来在焦作市业余篮球学校练习了4年篮球,1995年开始练习跆拳道,1997年进入国家队。身体素质好,速度快、爆发力强,头脑灵活,训练刻苦,意志品质顽强,是她能多次站上最高领奖台的重要原因。

  作为从焦作走出的奥运冠军,陈中很关注焦作、河南的体育事业。“太极拳、篮球是焦作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,人才辈出,已经成为城市的‘名片’。河南体育事业同样全面开花,风生水起。”陈中说。

  看到河南省“三山同登”群众登山健身大会等活动实现了体育、文旅更好融合,陈中非常赞同。她觉得,让大自然成为“运动场”,可以更好吸引群众参与体育运动,感受自然之美,促进全民健康。

  “祝福河南体育事业越来越好,全民健身更加普及,河南更加繁荣。”采访结束时,陈中为家乡送上真诚祝福。

  34年间,他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破浪前进,见证了龙佰集团从一家小企业到全球钛产业巨擘的精彩蝶变。他叫齐满富,龙佰集团全资子公司河南佰利联新材料公司总经理。

  “龙佰集团的钛白粉产能位居世界第一,已达到每年151万吨。其实,早在1998年企业改制时,钛白粉还不是我们的主导产品,年产能不过几百吨。”11月21日,齐满富回顾过往,难掩激动。

  齐满富介绍,龙佰集团当年的主导产品是锆制品、硫酸铝,拥有亚洲最大的硫酸铝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锆盐产品基地,生存无忧。当时的企业负责人许刚居安思危,在国内外深入调研后,看准了钛白粉的广阔应用前景,果断决定举全厂之力扩产钛白粉。钛白粉技术含量高,广泛应用于涂料、塑造、造纸、油墨、化纤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,有“工业味精”之称。

  改革开放,为龙佰集团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和舞台。“2011年,当时我们还叫佰利联,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。”齐满富说,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,佰利联步入高速发展期。

  上市不到1年,佰利联便率先引进国外先进氯化法钛白粉技术,并自主创新实现成功运营,研发的硫铁钛联产法钛白粉清洁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成为全球少数同时掌握硫酸法和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的企业。

  国际技术交流让龙佰集团实力更加雄厚。齐满富说,龙佰研究院里,来自美国、西班牙、巴基斯坦等国家的专家正为龙佰集团贡献智慧。

  紧跟企业的脚步,齐满富取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成果,成为全国新材料与纳米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,与龙佰一同收获成长的喜悦。

  “目前,我们的钛白粉已远销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出口量超过50%。同时,在新能源材料、海绵钛、钛锆材料三个方向,龙佰集团也具备了非常强的实力,我相信明天会更好。”齐满富信心满满地说。

  11月22日,站在武陟县乔庙镇马宣寨村的田野里,王福军抑制不住丰收的喜悦:“今年水稻大丰收,4000亩的土地亩产都在600公斤以上,较正常年份每亩增产五六十公斤。为了不让土地处于闲置期,收完水稻又及时播种了冬小麦。”

  王福军所在的马宣寨村,有种植莲藕和水稻的历史传统,池塘相连,稻田有藕,莲边有稻,所产大米晶莹透亮、藕香绵绵,口味独特,为米中佳品。

  2006年,王福军联络32家农户,成立河南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,并注册了“菡香”商标,走规模化之路,带领群众共同致富。

  该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,以科技为先导,以标准化生产为依托,形成了生产基地生态化、技术管理科学化、生产技术标准化、产品绿色有机化、加工过程精细化的经营模式。同时,采用供种、技术管理、施肥、收割、加工、包装销售统一的经营模式,形成从种植、加工到销售一条龙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。

  前几年,合作社投资新建了食品产业园,引进了年产6万吨大米加工生产线吨米醋生产线,实施了“马宣寨大米”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,购买了插秧机、耙地机等150余台套大型农机具,完成了从种到收的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,形成了从水稻种植—精米加工—大米深加工—线上线下销售的完整特色产业链条,有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。

  该合作社不断调整种植结构,通过实施循环生态农业,推广种养加复合模式,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力。目前,100亩稻虾混养基地、200亩无公害有机水稻科研试验区已建成,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,还实现了一地两用、一水两养、一季双收。

  “眼下,合作社标准化种植、信息化管理、精细化加工、品牌化销售的格局基本形成,咱老百姓的‘稻’路越走越宽广,种好地打好粮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!”王福军对未来充满信心。

  11月21日,位于温县武德镇徐堡村的山药地里,开沟机缓缓驶过,工人小心地用工具将一根根铁棍山药从泥土里刨出来。60岁的王素霞拿起一根又长又直的铁棍山药,眉眼间满是笑意。

  王素霞如今的身份是温县铁棍山药种业研究所的育种专家。她牵头培育的豫怀1号、豫怀2号都已经通过鉴定。

  虽已退休5年,但王素霞仍经常往地里跑。“新品种除了产量更高、品质更好,抗病性也有了提升。”她介绍。

  退休前,王素霞的一个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小麦育种专家,曾是温县农科所所长的她,牵头培育了温麦十八、温麦十九两个优良品种。

  当地素有“中国小麦看河南,河南小麦看温县”之说。这其中,就离不开王素霞以及前辈王焕英、王乾琚等一批乡土小麦育种专家的贡献。

  对小麦育种专家来说,天气恶劣时,也是繁忙时。下雪时,要去试验田看小麦,看看叶片有没有冻害表现。三九严寒时,要去试验田调查抗寒性。夏天时,要去观察抗倒伏性、抗病性。

  “培育一个好的小麦种子需要十年时间,培育一个好的山药种子也需要五年时间,良种培育是个辛苦活儿。那个时候,哪有什么星期六、星期天,就是一门心思要出成果。”王素霞感慨。

  改革开放以后,小麦育种逐步走向市场化、产业化,加上各级对种业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,为小麦育种创新提供了良好机遇,让温县小麦种子成为河南小麦生产的一张“名片”。王素霞说:“我有信心在山药育种上做出新成绩,不负好时代。”

  “我们闲置的院子,现在成了小菜园、小游园。村里曾经的泥洼大坑,经过精心打造,成了休闲广场。”11月22日,谈及村子的变化,温县祥云镇东南王村村民面露喜色:“村里能有这些可喜的变化,多亏了马。”

  2021年1月,时年50岁的马立志被选举为村党支部。当时,村里大多数村民靠种地为生,“两委”班子的战斗力、凝聚力也亟待增强。

  “我们村4名村干部每人负责一两个村民组;7个村民组建立了党小组,负责各片区事务;32名党员分包全村320户村民,以此划分干部、党员的具体责任,实现小事不出组、大事不出村、难事找支部。”马立志介绍。

  在马立志的带领下,东南王村逐步探索出了以支部为“蜂巢”,党小组为“蜂格”,党员、村民组组长的责任区为“蜂孔”,村民为“蜜蜂”的“蜂巢式”党建模式。

  在“蜂巢式”党建的带动引领下,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。35处空心院改造为小菜园、小游园,2万余平方米的道路得到硬化和拓宽,全村规划10亩绿地,种植果树1000余棵。

  村里环境变好了,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?马立志带领村“两委”干部,引导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村集体,依托平安种业科技优势BOB半岛,实施“双绑”机制,把1200亩土地作为小麦种子繁育基地,培育特色小麦良种,盘活了土地,激活了村庄发展的“一池春水”。

  村党支部聚焦困难群体,开展“金秋助学”和关爱困难户活动,累计为100余名学生捐赠20万余元。每年举行“爱心使者”“最美志愿者”“好媳妇”等表彰大会,举办重阳敬老、春节慰问、篮球赛等文体活动,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与日俱增。

  “借着‘五星’支部创建的东风,我们村的农旅项目即将运营,以景观为媒,通过发展农家乐餐饮旅游、销售特色农产品等,将有效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。”说起东南王村的未来,马立志踌躇满志。

href=""

搜索